在卢氏县潘河乡卢氏沟村,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,男主人叫陈正旺,今年54岁,左臂残疾;女主人张红云,和陈正旺同岁,左眼失明;儿子29岁,女儿27岁。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贫困农家,从2016年到2017年年底却完成了三件大事:女儿出嫁、儿子结婚,盖起了4间宽敞明亮的大平房,让全村群众都敬佩羡慕不已。
作为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,陈正旺是如何快速改变自己的贫穷面貌的呢?近日,记者对陈正旺进行了采访。
命运多舛,患难夫妻相扶相携
陈正旺有兄弟姊妹6人,他是家里最小的。由于当地山多地少,土地贫瘠,再加上孩子多,家境十分贫寒。他小学没毕业便辍学回家,帮着家里放牛、割草,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。20岁那年,陈正旺经人介绍,与邻村的女青年张红云相识并订婚。张红云小时候罹患眼疾,当时由于山区医疗条件有限,致使左眼完全失明。但四肢健全的陈正旺并没有嫌弃她的残疾,因为陈正旺看中的是张红云的勤劳和善良。1984年春节后,陈正旺告别了未婚妻张红云,信心百倍的外出打工,相约挣到钱后就回家结婚。然而,在一家金矿打工的陈正旺遇到突发事故,使他失去了左手。由于医疗条件较差,引发了感染,最终导致左臂肘部以下截肢。
张红云得知陈正旺的情况后,步行5公里多的山路来到卢氏沟村,安慰陈正旺,让他振作起来。从那一刻起,陈正旺就暗下决心,绝不辜负未婚妻的一片真情,用自己的一只手臂,为她创造幸福的生活。
4年后,张红云不顾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极力反对,毅然嫁到了一贫如洗的陈正旺家。他们的新房就是两间已经破旧的土坯房,几乎没有任何家具,一张请人做的木板床和两床被子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。随着儿子和女儿的相继出生,小俩口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,白天下地干活,晚上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。他们只有早出晚归,比别人付多更多的艰辛,才能勉强维持家庭生活。
细心钻研,种植中药带来转机
2016年初,赶上国家的扶贫政策,因为陈正旺夫妻二人均有残疾,他们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但是,陈正旺总觉得当贫困户并不是光彩的事情,他卯足了劲,争取靠自己的能力早点脱贫致富,摘掉贫困户的帽子。
“虽然我和爱人都身有残疾,政府肯定会给我们救济或补助。但我认为,咱们国家这么大,像我这样的人和家庭还有很多,咱明明可以自力更生,为啥要坐等政府救济?只有借助国家的好政策,依靠自己,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才能彻底摘掉穷帽子,过上好日子!”陈正旺面对记者由衷地说。
卢氏沟村山高林密,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,陈正旺在放牛的同时,便尝试着将多种中药材苗从山上挖出来,栽种到家门口的空地上。由于没有任何的中药种植技术,仅凭一腔热情和黑夜白天照看是不够的,陈正旺屡试屡败。
为了帮助陈正旺掌握中药材的生活习性和种植技术,驻村工作队帮他在网上搜集相关材料,还为他带来了《中药材种植技术》,他就细心研究,摸索试种。经过长时间的观察,陈正旺发现白芨比较适合大面积栽种,而且易于管理,市场销路也比较稳定。陈正旺购买了25公斤的白芨根茎,种植面积约0.2亩。然而,一个冬天过后,他栽种的白芨全部死亡。经过查询资料得知,白芨怕低温霜冻。不服输的陈正旺吸取了教训,霜降过后就给白芨盖上地膜,并经常观察生长情况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摸索和实践,陈正旺已经掌握了白芨的人工栽种技术,获得了较好的收益,种植面积也有所扩大。
2017年他将1亩多的白芨全部挖出销售,由于市场行情较好,竟然换来了近30万元的收入。他用这笔钱先后为儿子和女儿操办了婚事,又盖起了4间大平房,剩下的钱他全部购买了白芨根茎,索性把仅有的3亩耕地全部种上了白芨。
转型发展,脱贫致富指日可待
多年潜心研究中药材种植的陈正旺如今也成了半个中药专家,乡亲们也送他一个“独臂药王”的称号。在他的带动下,卢氏沟村多户村民开始种植白芨,陈正旺也成了大家的技术顾问。
由于中药材市场行情不太稳定,为了防范风险,陈正旺还尝试发展食用菌,今年他种植了8000袋香菇,目前收获喜人。
谈及今后的发展打算,陈正旺说,虽然现在白芨的市场行情还算不错,但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,已经开始出现下滑趋势。经过长时间的观察,他发现有中药叫做重楼,目前的市场价格较好,而且比较易于人工种植,但需要建塑料大棚,投资也较大。得知他这个想法,驻村工作队帮他申请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,发展重楼的人工种植。
“我一个残疾人,在深山里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,如今赶上了党的好政策,赶上了发展的好时代,让我一年之内办了30年都没能办到的事,我感到非常自豪,也有成就感。”坐在干净整洁的小院内,陈正旺踌躇满志,“我相信,只要我们不等不靠、迎难而上、苦干巧干,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日子就指日可待!”(牛富江 周群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