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期
卢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
2017年7月13日
按:今年以来,在陈润儿省长、王铁副省长、朱焕然秘书长等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有力推动下,在省财政厅、扶贫办、金融办、人行郑州中心支行、银监局、中保财险、中原农险、农信担保、农信社、邮政储蓄银行等30余家省直部门和市委、市政府具体指导下,卢氏县从问题导向出发、从顶层设计入手、从体制机制突破,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,以财政引导、信用评级、产业支撑、担保跟进、银行放大、保险护航、风险防范为主要目标,坚持以金融工具链支持产业链,打好财政、银行、保险、担保“组合拳”,充分发挥金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撬动、引领、支撑作用。重点围绕四大体系建设,强化三级联动,强力推进金融扶贫试验区建设。一是强化服务,建立了县、乡、村三级金融扶贫服务体系,奠定了体制基础,解决了谁来干事的问题。二是抓牢基础,建立了全县农村信用信息指标评价体系,提供了基本依据,解决了谁来用钱的问题。三是防范风险,建立了风险防控缓释体系,提供了外部支持,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。四是抓准投放,建立了产业支撑体系,指明了方向路径,解决了钱往哪里去的问题。五是出台政策,提供了政策保障,完善出台了方案、办法等,解决了如何管钱的问题。六是敲定模式,完善运作流程,创新设计了贷款发放和带脱贫模式,夯实了基础,解决了怎样“赚钱”的问题。 截止7月5日,三类贷款主体新增扶贫贷款66535.5万元,是去年同期扶贫贷款8818万元的 7.5倍。 其中贫困户4017户贷款22050.5万元,合作社149家贷款28185万元,龙头企业4家贷款16300万元。争取政策性银行贷款也突破了30亿元。7月7日至9日,全省金融扶贫现场(培训)会在卢氏县召开,共有来自全省18个地市53个贫困县主要领导和金融、财政、扶贫等部门负责人近500人参加了会议。近期,先后有多县市区到卢氏考察学习金融扶贫试验区建设经验。现将我县金融扶贫试验区建设的主要做法予以印发,供各级领导学习参考。
卢氏县金融扶贫试验区建设的主要做法
一、突出顶层设计抓引领
在省财政厅、扶贫办、人行郑州中心支行、金融办、银监局和保监局联合印发的《金融助推卢氏县脱贫攻坚试验区工作方案》指导下,我们成立了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,县委、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,4名县委常委出任副组长全力推进。制定了《金融扶贫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》,并配套出台了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3个方案,信用等级评定、信息管理、农户授信、贷款办理、风险补偿等10个办法,引领金融扶贫扎实推进。
二、突出体系建设强基础
(一)建设金融服务体系。整合县乡村和金融机构的力量,采取政银融合、三级联动的模式,建立县级服务中心、乡级服务站、村级服务部三级服务网络,并明确制度流程、工作职责,形成了“牵头推进有机构、办理服务有人员、贷款发放有流程”的工作格局。
(二)建设信用评价体系。积极构建以农村信用工程为先导、以金融生态建设为重点、以个人信用建设为基础的信用评价体系,完善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,优化金融生态环境,确保资金精准到位。一是信息采集能采尽采。按照遵纪守法好、家庭和睦好、邻里团结好,责任意识强、信用观念强、履约保障强;有劳动能力、有致富愿望、有致富项目,无赌博、吸毒、嫖娼等不良习气,无拖欠贷款本息、被列入贷款黑名单的记录,无游手好闲、好吃懒做的“三好三强”、“三有三无”行为标准,历时2个多月,组织3000余人,走村入户,实地查看,查阅资料,调取公安、法院、银行等相关部门数据,采集140余项具体指标,共有8.33万户采集了信息、采集率90.6%,其中贫困户采集率95%,非贫困户采集率90.04%。二是等级评定科学规范。信息采集后,由村信用评定小组集中评议、张榜公示,对无异议的进行数据录入,经过评定,有信户6.83万户,有信率82%。三是数据互通共享。将采集的信息和评定的结果录入信用信息系统,并与金融服务网有效联接,实现互通共享。
(三)建设风险防控体系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和风险缓释作用,推动建立了扶贫贷款担保基金、风险补偿基金和到期贷款周转基金“三位一体”的风险防范体系和金融风险分散机制,推动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发展。同时,创新担保方式,探索将林权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、农村居民房屋产权等非传统抵押物纳入担保范围的途径,搭建银政、银保、银担、银企等合作平台。一是建立风险共担机制。与合作银行、省农信担保公司、省担保集团签订了《金融助推卢氏县脱贫攻坚试验区合作协议》,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贷后风险,由政府设立的风险补偿金与银行、省农信担保、省再担保集团,按照20%、10%、50%、20%的比例分担;对带贫农业经营主体的贷后风险,由政府设立的风险补偿金与银行、省农信担保、省再担保集团,按照20%、20%、40%、20%的比例分担,形成了“四位一体”的风险共担机制。6月2日,省农信担保公司豫西第二办事处在我县挂牌成立。我们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,设立了50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。二是跟进保险防范机制。我们与中原农险签订了《特色农业互助保险试点合作协议书》,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提供保险。目前承保香菇437万袋、投保农户531户,为他们提供了1748.6万元风险保障额度。我们又与中保财险、中国人寿、中华联合等保险机构合作,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设计了小额扶贫贷款保险、小额人身保险、自然灾害保险、学生平安保险等产品。三是设定贷款熔断机制。对乡镇贷款不良率超过3%的和行政村贷款不良率超过5%的,停止贷款发放。
(四)建设产业支撑体系。按照绿色、特色、生态,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思路,我们以果、牧、烟、菌、药五大产业为重点,发展绿色农业;以生态旅游和电子商务为重点,发展服务业;以农副产品深加工、中药材精深加工为重点,发展特色工业。加大贷款投放力度,通过出台优惠政策,优化发展环境,努力实现每个产业形成2家以上龙头企业,全县建成350个以上产业扶贫基地,村村都有1-2个产业扶贫车间,每户都有3个以上增收项目,人均可增收5千元以上。
服务体系是保障,信用体系是基础,防控体系是关键,产业体系是支撑,四大体系互为一体、精准发力,组成了金融扶贫的整体架构。
三、突出模式创新重实效
(一)探索了金融扶贫“368”模式。确定农户、合作社、龙头企业为3类贷款主体;设计了“农户+合作社”、“农户+龙头企业”、“合作社+龙头企业”、“龙头企业自贷”、“合作社自贷”、“农户自贷”6种放贷方式;初步形成了生产带动、劳务增收、产权入股+劳务、设施租赁+劳务、订单农业、合作经营、带资入股、自主创业8种带贫模式。
(二)探索了新型金融合作模式。我们与中国人保财险签订了《保险助推脱贫攻坚战略合作协议》,采取“政府主导+信用保证保险/农业保险保障+支农融资”的模式,推广“政融保”支农支小融资项目,为种养殖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业合作社发放低息融资贷款400万元。积极引进和推广中华联合保险+蚂蚁金服融资模式,已为带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融资200万元。争取世界银行产业扶贫项目1000万美元。争取欧洲投资银行森林资源发展和生态服务项目贷款4200万欧元。与湘财证券、中原证券签订合作战略协议。与国投创益基金、焦桐基金、南水北调协作基金达成9亿元投资意向或合作协议。争取省农业开发公司产业发展基金6000万元。积极与中农信控股集团对接,准备在卢氏注册成立网络小额贷款公司,发展互联网金融。
(三)探索了政银企互助模式。政府出资30%设立风险补偿基金,企业出资70%设立互助担保基金,建立了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资金池。由银行按6至10倍比例放大投放贷款,破解龙头企业、合作社融资瓶颈。目前,四方协议已经签订,一期3000万基金已到账,已投放贷款2亿余元。
四、突出产品创新破瓶颈
(一)创新绿色信贷产品。充分运用“互联网+”、“大数据”、“云计算”技术,积极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及其他便利性金融业务,推出符合农村扶贫开发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,节约人力、物力成本,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,努力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。
(二)开发专项金融产品。围绕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专业大户等带贫能力强的规模化经营主体金融需求,开发专项产品,增强辐射带动作用。根据扶贫对象的个性化特点,匹配或设计出“因户制宜”的金融产品,降低征信成本。
五、经验启示
(一)认识到位是前提。金融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支撑,是扶贫政策全面落实的“重头戏”。各级各单位特别是各家金融机构一定要深刻领会、准确把握“以超常规的举措,打赢脱贫攻坚战”要求的精神实质,更新观念、凝聚共识、直面问题,提高政治站位、改变惯性思维,强化责任担当、创新工作方法,设计有效产品,切实发挥好金融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。
(二)政府支持是保证。有效防范风险是金融扶贫持续良性开展的基础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信用评价、贷款投放和金融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要把防风险作为底线,鼓励诚信、惩戒失信,建设农村信用体系,全面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、稳定性和盈利性,打造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。
(三)产品创新是关键。创新产品是金融扶贫的破题关键。要充分激发各类金融机构支农扶贫的主动性,因地制宜、量身定做,有针对性地开发契合农村与贫困群众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,增强贷款时效性和精准度,让农业和农民得到更多、更实惠、更便捷的金融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