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,我县按照陈润儿省长提出的要在卢氏“创建全省金融扶贫试验区”指示精神,经过充分调研,大胆探索,积极实践,形成了“政银联动、风险共担、多方参与、合作共赢”的金融扶贫“卢氏模式”。全年新增金融扶贫贷款10.1亿元,是2016年底8818万元的11.5倍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7124户、3.6亿元,贫困户户贷率49.3%,同比增长近43个百分点。全省金融扶贫现场会和全国金融扶贫现场观摩会先后在我县召开、现场观摩,“卢氏模式”在全国推广。陕西、山西、山东、湖北、四川等8个省81个县市区、101批3000余人到我县考察学习金融扶贫的经验和做法。在全国金融扶贫培训会、河南日报报业集团“卢氏经验”研讨会和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电视电话会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、电商扶贫经验交流会等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;习近平总书记和国务院副总理汪洋、马凯先后对我县金融扶贫工作作出重要批示,新华社、中央电视台、河南电视台、光明日报、农民日报、金融时报、河南日报和中新网、人民网、新华网、网易网、凤凰网等各大媒体和网站先后宣传报道了“卢氏经验”。
一、深入调查研究,找准五大障碍
针对国家“两免一贴”小额扶贫信贷政策,在各地落实中出现的“中央有政策、发展有需求、落地有障碍、基层很焦虑”的窘况。我们经过深入分析研究,感到要真正使金融扶贫政策落地,关键是要破除“银行网点少了,服务怎么保障?贷款方式变了,信用怎么评定?精准要求高了,项目怎么选择?资金投向变了,风险怎么防控?利率差额小了,成本怎么降低?”五大障碍。
二、坚持问题导向,建设四大体系
一是建设金融服务体系。着眼于破解“银行网点少了,服务怎么保障”障碍,建设了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。按照“六有一簿一上墙一公示”的新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,达到了“三统一:人员组成、办公地点、受理时间统一;政策标准、宣传口径统一;贷款工作流程、所需资料统一”。着力解决银行工作人员不足、政银“两张皮”和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全县服务农村金融人员由原先的118人增加到1981人,增长了16.8倍,金融服务从“没人管”到“多人管”“管到底”,农户贷款从“群众跑断腿”到“只跑一次路”;贷款时间也由过去的“少则半个月,多则无限期”到现在的“4个工作日,贷款拿到手”,解决“谁来管贷款,如何贷得快”的问题。
二是建设信用评价体系。着眼于破解“贷款方式变了,信用怎么评定”障碍,依据“三好三强”,“三有三无”的定性标准和13类定量指标,组织3000多人,历时2个多月,对农户进行全方位信息采集,建立覆盖全县的信用信息大数据库,采集了8.7万农户信息,采集率94.6%(贫困户2.31万户、采集率达95%)。并对信息实行及时更新、定期更新和全面更新,使其准确可信;给每个农户建了信用档案,根据不同的分值划分为4个等级(A、AA、AAA、AAA+),分别给予5万至20万元纯信用额度。全县授信户7.1万户,授信率82%(贫困户1.86万户,授信率80.6%)。完成全县2009家中小企业的信息采集工作。同时,将深圳中农信的大数据、云计算与我们的信用信息系统相融合,提供信息查询、“一站式”网上贷款服务,通过信用信息与金融服务网有效联接,共建共享,解决“贷款该给谁,看谁讲诚信”的问题。
三是建设产业支撑体系。着眼于破解“精准要求高了,项目怎么选择”障碍,突出产业主导,优先向主导产业项目贷款,积极培育以果、牧、菌、药、菜等为重点的绿色农业,以农副产品、中药材深加工等为重点的特色工业,以生态旅游和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。建设产业扶贫基地,2017年底建成176个,能够带动3896户贫困户,2018年将建成300个,实现贫困户全覆盖。培育经营主体,发展龙头企业44家,新型经营主体也由去年底的386家增加到1284家。突出利益联结,化解农户“单打独斗”发展产业带来的风险,以信贷投向促进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,初步形成了“龙头企业带动、合作社组织、农户参与、基地承载”的利益联结机制,解决“贷款干什么,怎样用得好”的问题。
四是建设风险防控体系。着眼于破解“资金投向变了,风险怎么防控”障碍,通过建立服务体系监控、项目资金监管、保险跟进防范、风险分担缓释、诚信文明激励、惩戒约束熔断六大机制。从贷前信用审核、贷中用途管理到贷后违约追责全程把控,设好“防火墙”,最大限度降低贷后风险,推动银行从“不敢贷”变为“快放贷”。同时,将金融扶贫、文明诚信建设和基层党建有机融合,形成守信者处处受益、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良好金融生态,解决“银行敢不敢放贷,农户能否还得上”的问题。
四大体系有机衔接、协调联动,形成了卢氏金融扶贫的整体架构,也有效破解了“利率差额小了,成本怎么降低”的障碍。同时,针对不同贷款主体,探索了“四位一体”共担、“政银保”合作、“政银企”互助、“政融保”互惠四种贷款路径,分别解决贫困户、非贫困户、带贫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需求。积极与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深度合作,国开行总行还将卢氏县确定为全国八家“开发性金融精准扶贫示范点”之一;与中原农险开展特色农业互助保险;与湘财证券合作,引进培育上市企业;引入国投创益等各类基金投入脱贫产业,已落地3.65亿元。
三、注重四个结合,放大政策效应
一是与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结合,激发了内生动力。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,架起了“连心桥”,畅通了农户了解政策、争取政策、享受政策的渠道,真正把“扶穷不扶懒,帮穷不帮懒”政策落到了实处,群众内生动力有效激发。五里川镇贫困群众李刚,自己高位截肢,儿子因病做了21次手术,在金融扶贫政策帮助下,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再一次站了起来,利用5万元小额贷款扩建鸡舍,将养殖的卢氏鸡由1300只增加到5000只,又养了3头母猪,今后每年养鸡和养猪收入可望超过10万元。
二是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结合,淳朴了文明风尚。信用评定体系的建立,晒出了“红黑榜”,使广大农户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信用等级,推动向善向上社会好风尚的形成,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。朱阳关镇因历史遗留逾期贷款较多,致使信用环境差、群众授信率低,通过开展“宣传政策、旧账清收、评级授信、重新放贷、依法执行、发展产业‘六集中’活动”,整治金融环境,增强诚信观念,重获信用等级。仅7天,农户主动还款348笔,340户农户重新获得授信,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。这一样本,也为将来熔断机制运行做了有益探索,化解了金融风险,提振了银行信心,促进了政银融合,倡导了文明诚信风尚。
三是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结合,提升了产业水平。产业支撑体系的建立,培育了“摇钱树”。一是产业投资主体快速增加。金融扶贫呈现了强劲的撬动、放大与聚合效应,北上广深等地150余家企业纷纷到卢氏考察对接,已有22家落地建设,总投资额超过50亿元。二是产业链条明显拉长。催生了科尔沁牛业、信念集团、金海生物、三阳畜牧等一批龙头企业,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。
四是与推动农村基层党建结合,巩固了坚强堡垒。充分发挥村党支部作用,组织党员代表到村金融服务部兼职服务,参与信息采集、评级授信、信息更新和贷前把关、贷中服务、贷后监管,实现了基层党建与金融扶贫有机结合。官道口镇新坪村党支部成立了专业合作社,运用金融扶贫资金,与豫西大峡谷旅游公司合作建设豫西百草园,形成了集中草药种植、中医药养生、四季水果采摘、特色民俗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生态旅游示范园区。该村农民摇身一变,成为“土地流转有租金、景区干活有薪金、房屋入股有股金”的“三金”农业工人。昔日闭塞贫困的穷山窝,现在成了活力充盈的聚宝盆。
一发动全身,一招满盘活。金融扶贫激活了脱贫攻坚一池碧水。“卢氏模式”能够取得初步成效,得益于省市高位推动。陈润儿省长亲自谋划设计,王炯副书记和王铁副省长悉心关怀,朱焕然秘书长协调推动,省扶贫办牵头组织,财政厅、金融办、人行、银监证监保监指导支持,三门峡市委、市政府直接领导;得益于银行积极参与。农商、邮储率先办理扶贫贷款业务,村镇、农行、中原银行踊跃加入,工行、建行、中行也在积极跟进;得益于各方同向发力。省农信担保公司、中原农险、国开行在卢氏专设办事机构,中农信主动参与大数据平台建设…… 部门联动,各方参与,奏响了金融扶贫大合唱。
奋进新时代,实干新征程。下一步,我们将以本次考核为契机,总结经验,查找不足,整改提高。要按照考核组的要求,进一步抓好工作落实、政策落实、责任落实。不断深化完善“四大体系”,创新贷款路径,探索带贫模式,着力提升户贷率、获贷率、存贷比,切实使金融服务体系“活”起来、信用评价体系“准”起来、产业支撑体系“实”起来、风险防控体系“硬”起来,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,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各项决策和部署。